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阴阳鱼太极图有何蕴意?

道教将阴阳鱼太极图作为本教的一个重要标志,但阴阳鱼太极图是怎样来的? 具体应该如何画? 其中的蕴意怎样?

道教将阴阳鱼太极图作为本教的一个重要标志,但阴阳鱼太极图是怎样来的?具体应该如何画?其中的蕴意怎样?

阴阳鱼太极图有何蕴意?

阴阳鱼太极图

首先,我们解释一下"太极"这个词。"太极"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大宗师》有:"夫道,……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在这句话中,"太极"只是对最大极限的一种描述,还不是像"道"那样作为宇宙生成的本原来言的。作为宇宙本原的"太极"最早出现于《周易─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里的太极就是指天地未分前的原始统一体了。而这整句话的大意是:生生之易的太极,运转中生成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阴阳两种属性的物质不断分化、组合,又产生了"四象"和"八卦"。其中"四象",有人解释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而"八卦",则是指构成宇宙的八种最主要的物质,即天(乾)、地(坤)、雷(震)、风(巽)、水(坎)、火(离),山(艮)、泽(兑)。"八卦"的产生,意味着物质世界已经成型。定型的物质世界中,阴阳不断交感,于是就有了"吉凶"、"大业"等等具有价值判断的种种现象了。于此,《周易─系辞上传》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生之易的太极化生宇宙万物的生发模式。而对此宇宙生发模式的直观描绘,可能是阴阳鱼太极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由于《周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道教在阐发自己的教理、信仰及修炼方法时,也援引《周易》的义理。道教研《易》,有一特点,即一般不直接注释《周易》的章句和卦爻辞,而是习惯于用图式来直观地凸现其中所包含的义理。这种学风一般地说,是从汉代象数易学的方法中演变而来的。至隋唐、五代,由于注释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需要,出现了大量图解此书的著作,如五代彭晓所注《周易参同契》中有《明镜图》、《水火匡廓图》、《三五至精图》等,这使得图式解易成为当时的一种文风。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作为道教标志的阴阳鱼太极图的出现,跟此种文风也是有很大关系的。有专家便认为,阴阳鱼太极图的出现,就是为了直观描绘魏伯阳"融大易、黄老与炉鼎于一体"的《周易参同契》的,如南宋思想家朱熹便持这种观点。因此,可以说,解释《周易参同契》中的内丹修炼思想也是阴阳鱼太极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阴阳鱼太极图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一般认为,它不是成于一时一地,而是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据史书记载,阴阳鱼太极图的形成,跟五代时华山道士陈抟有很大关系。《宋史─朱震传》说:"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穆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许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周敦颐所得陈抟的"太极图",原名无极图,周敦颐将之改为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但周敦颐的太极图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阴阳鱼太极图。一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说法是:阴阳鱼太极图跟邵雍所承继的陈抟的先天图有关。邵雍依先天图衍绎出许多幅卦图,具体为多少幅,众说不一。南宋张行成认为有十四幅,他说:"先生(指邵雍)之书,尽寓乎十四图。"(《周易通变序》)而朱熹于《易学启蒙》和《周易本义》中将之归结为四种,即伏羲八卦次序图、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伏羲六十四方位图。其中,跟阴阳鱼太极图有直接关系的是伏羲八卦方位图、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图1、图2)。而后人所编的张行成《翼玄》卷首载的《易先天图--浑天象》中已经出现有阳阳鱼太极图,但这是否是陈抟、邵雍的原图?抑或是张行成《翼玄》中原载之图?均有疑问。

朱熹《周易本义》所录邵雍伏羲八卦方位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实际已具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阴阳鱼太极图的基本框架。朱熹在《周易本义》中,对伏羲八卦方位图解释道:"《说卦传》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邵子曰:'乾南、坤北、离东、坎西、震东北、兑东南、巽西南、艮西北。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后六十四卦方位放此。"这是说《周易─说卦传》中有关"天地定位"的一段,是对邵雍的乾南坤北、离东坎西的伏羲八卦方位图的证明。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则对阴阳动静、消长进行说明。"此图圆布者,乾尽午中,坤尽子中,离尽卯中,坎尽酉中。阳生于子中,极于午中;阴生于午中,极于子中。其阳在北,其阴在南。此二者,阴阳对待之数。"(《周易本义》)在这里,如果用白色表示阳,用黑色表示阴,配上伏羲八卦方位,则阴阳鱼太极图的基本框架已经成形。但当时朱熹并没有这么做,大概朱熹当时还没见到过阴阳鱼太极图。

那么,是谁首次将阴阳鱼太极图公之于众的呢?清朝胡渭在其所著《易图明辨》中,引宋末元初袁桷《谢仲直易三图序》说:"朱文公(朱熹)嘱其友蔡季通如荆州,复入峡,始得其三图焉。"这是说,朱熹让他的朋友蔡季通到荆州、入四川(可能是四川青城山),去寻访陈抟所传的三幅易图,并得到了它。三图之一便有先天太极图,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阴阳鱼太极图。但是,胡渭接着引明初赵撝谦《六书本义》说:"此图(即先天太极图)世传蔡元定(即上文之蔡季通)得于蜀之隐者,秘而不传,虽朱子(朱熹)亦莫之见。"即朱熹并没有见过先天太极图。后来,先天太极图经历多次秘密转手,最后由赵撝谦从一个叫陈伯敷的人手中得到并予以公开。所以,首次将阴阳太极图(图4)公开的是明初的赵撝谦。但赵撝谦所公开的这幅阴阳鱼太极图,当时并不叫"太极图",而是被称为"天地自然河图",明末章潢作《图书编》,其中阴阳鱼太极图居各图之首,又被称为"古太极图"(图5)。因为"盖其时,既从启蒙以五十五数为河图,而濂溪又自有所为太极图者,曰太极图而加古以别之。"(《易图明辨─先天太极》)即是说,朱熹的《易学启蒙》中,将五十五数的黑白点易图定为河图,并被学界和官方所接受。而周敦颐早在北宋时便自有一幅"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这也是事实。这样,为不把它们相混淆,阴阳鱼太极图既不称"河图"。也不称"太极图",而称"古太极图"或者"先天太极图"。

阴阳鱼太极图出现后,对它的涵义,有许多种说法。最为大家所了解的一种说法便是:它可用来说明《周易》八卦的起源。《周易─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其中提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但具体是如何"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的,则不是十分清楚。而上文所列清代胡渭《易图明辨》中保留的"古太极图",已有根据阴阳消息八分太极图从而得出八卦的详细方法。如上图所示,整个图作为一个圆圈即太极;圆圈中一白一黑两条阴阳鱼互相环抱,白鱼代表阳,黑鱼代表阴;这表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气盛于北方,物极必反,其中阴气中一阳生为震;随着阳气逐渐强盛,依次由震、离、兑至于乾,达到阳气的极盛。在图中,震位于东北,白一分、黑二分,一奇二偶;兑位于东南,白二分、黑一分,二奇一偶;乾正南全白,三奇无偶,为纯阳之卦;而离卦正东,取黑中白点成二白夹一黑,为二奇含一偶(对此,还有一些不同说法。如取西边白色鱼头中两白夹一黑,或者东边白色与西边白色环抱黑色部分,亦成离卦象)。同样道理,阳气盛于南方,一阴生起为巽,随着阴气的逐渐强盛,由巽、坎、艮至于坤,为阴气之极盛。其中,巽处西南,黑一分、白二分,一偶二奇;艮西北,黑二分、白一分,二偶一奇;坤正北全黑,是为三偶,为纯阴之卦;而坎卦正西,取白中黑点成二黑夹一白(或者取东边黑色鱼头中两黑夹一白,或者取西边黑色部分与东边黑色部分环抱中间白色部分),为二偶含一奇。"两仪"由阴阳两鱼来代表,各生四卦,为"两仪生四象";合而言之,则两个"四象"即成八卦,是谓"四象生八卦"。那么,图中阴阳鱼的黑白两点又起一个什么作用呢?从图中看:阴盛于北而阳气生起,阴避阳,故回入中宫。但是,阳气为什么会生起呢?这是因为黑中仍然有一点之白作为阳精,当晦朔阴盛之时,这一点阳精与日中之阳相感应,使对方之阳生出,从而成为生阳之本。同理,阳盛于南而阴气生起,阳避阴而回入中宫。当望夕之时,白中一点之黑作为阴精与月中之阴相感应,使对方之阴生出,从而成为生阴之本。所以,阴阳鱼太极图中的黑白两点,在运转太极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阴阳鱼太极图有何蕴意?

阴阳鱼太极图不仅可以用来确定八卦方位,在道教中,其阴阳消长及八卦方位还可以用来描绘内丹修炼的功夫。因为从人的一身来看,乾为首,坤为腹,自首以下有心,心为离属火,而为气之总汇;自腹以下有肾,肾为坎属水,而为精所藏之所;凡人自有生命以来,火炎上,水润下,这就是所谓"数往者,顺也。"及加以修炼,以乾、坤为炉鼎,坎、离为汞铅,使火降而下,水升而上,这就是"知来者,逆也。"水下而反上,火上而反下,水火即坎离,坎离即日月,日月为易,所以说:"易,逆数也。"如果再结合"离南坎北"的文王后天八卦(见图3)一起看,离居东方,即移火于木位,这就是"东三南二同成五";坎居西方,即移水于金位,便是"北一西将四共之";乾南坤北,即抽坎之中实以填离之中虚,而成"金丹三家相见,结婴儿也";巽居西南坤位,以长女合老阴,"黄婆也";艮居西北乾位,以少男合老阳,"筑基也";兑居东南巽位,以少女合长女,隐寓三七于其中,"鼎器也";震居东北艮位,以长男合少男,隐寓二八于其中,"药物也";阳气生于东北而盛于正南,从震、离、兑一直到乾,为望前三候(初三、初八、十五),阳息阴消之月象;阴气生于西南而盛于正北,从巽、坎、艮一直到坤,为望后三候(十六、二十三、三十),为阳消阴息之月象,其中便有修炼的火候问题,有修炼体会者自可从中领会深意。总之,从"后天八卦"到"先天八卦"转变,亦即内丹修炼中从"后天"返还到"先天"。人之生,火在水上,未济之象;神丹既成,水在火上,为既济之象;以魂守魄,使阴阳不相离,则可以长生而久视。这就是"五行顺行,法界火坑;五行颠倒,大地七宝"、"顺则生人逆则仙"。一幅阴阳鱼太极图实际上便将内丹修炼的许多问题做了说明。

另外,从学理上讲,阴阳鱼太极图还正确地表达了太极与阴阳、八卦的关系。以往的易图有一个缺点,即太极、阴阳、八卦处于彼此分离的状态。所谓先有太极,太极生两仪,生完之后,只存两仪,太极便消失了。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如此。阴阳鱼太极图的出现,较好地处理了太极与两仪、四象、八卦的关系。而这在哲学上,表现为一与多的关系。对比一下,佛教与理学在此问题上也有一比喻,叫"月映万川"。如禅僧玄觉《永嘉证道歌》中有:"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的句子,论证了普遍的"佛性"与特定物中的"佛性"的关系,它们不是两种"佛性",而是"一多相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关系,每一个体虽然各自不同,但均有共同之佛性,这就为每一个体走向成佛提供了根据。而朱熹在论证理与事的关系时也说:"本只是一太极(即理之大全),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只如月映万川相似。"(《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认为每一事物的理并不是分有本体理的一部分,而是禀受了本体理的全体。从阴阳鱼太极图中亦可看出,太极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物,太极即是阴阳、即是四象、即是八卦,八卦虽各各不同,但却为一太极所统摄。引申开来,万物各不同,但却都可以归到太极中来。如以太极喻"道",则万物一道。《道德经》中曾说:"万物负阴而抱阳"。道教以阴阳鱼太极图作为自己的标志,也取了这层涵义。因为道教讲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万物均可复归于"道",为什么万物可以复归于"道"呢?因为道在万物,不可以须臾离也!这就也为修仙成道提供了内在的可能性。

阴阳鱼太极图源于道教,并长期在道教界内部流传,其画法不太为外界所知。前文已介绍了"古太极图"(见图5)的画法,其画法是"从外到内",这种画法可以直观地看出阴阳消长及其生成八卦的具体过程。不过,比较正规、普遍的画法,是我们《中国道教》刊头所列的阴阳鱼太极图的画法。

原因在于:(1)《周易》画卦和书写文字不一样,文字书写是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而画卦的顺序则是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所以,和"古太极图"的画法不同,我们《中国道教》采用《周易》画卦的正规画法。对比一下,可以发现,在震、艮、巽、兑四卦上,我们的画法和"古太极图"是不一样的。"古太极图"之所以那样画,只是为了直观显现"太极图"生成"八卦"的过程,这种画卦的方法,严格来说,是不规范的。(2)所谓"古太极图",其实并不古。它在明末章潢的《图书编》中,才被称为"古太极图",而被公之于众的时间,有资料可查也只能追溯明初。如果和邵雍的"伏羲八卦方位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相比,晚了很多。陈抟图书易三传到邵雍,邵雍先天之学去古不远,更多地保留了陈抟图书易的原貌,因而较所谓的"古太极图"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我们《中国道教》刊头的"阴阳鱼太极图"中的八卦方位,采用的就是"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应该说,这是更为准确的画法。

由于阴阳鱼太极图蕴含了道教教理、教义方面的许多知识,而且其本身就是源于道教,所以,尽管后来儒者对此也加以过阐发和说明,但道教仍然把它作为本教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