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作画——陆俨少论用笔法(续)

留言、关注、加微信即可获国家级书法注册教师资格证,限量,欲领从速。赶紧在评论区互动吧!

不论一点一线,下笔把的稳,提得起,放得下。

笔既要提得起,还要揿得下。

提得起,用笔尖;揿得下,就要用笔腹、笔根。小揿用笔腹,大揿用笔根。要一揿到底,揿得重,揿得杀,不管笔头上水多水少,或湿或干,要有决断,无所顾忌。切不要欲揿又止,不重不透,观望不前,忧郁不决,这样才能达到沉着痛快的效果。

下笔要如刀切,笔的边缘要有"口子"。所谓"口子",就是墨痕不是到边渐淡,而是到边反浓。积墨凝聚在边缘好像刀切,所以也叫"杀"。用笔能"杀",才能沉着痛快,才能免去甜、赖、疲、瘟诸病。能"杀"之法,首先用笔要重,重要有内劲,不是用蛮力。

按:用笔能"杀",当有两层含义。一是作画用笔当善用笔尖,用笔尖"切?quot;下纸,好像是用笔尖剖开了纸绢上的空白挤了进去,这样原来纸绢的空白之气当中好像被用力塞进了一道道如金刚杵似的笔迹;再是用笔揿得下,使笔力鼓足而直达于笔迹的边缘,尤其是使墨色到边反浓,形成"口子",如刀切。这样黑白虚实对比强烈,气感充沛,画面精神就显得更为饱满。现在有的中国画家作画,往往不善于使用笔尖。有的人爱用秃笔扫,用笔反复皱擦,以图获得苍莽之气,但总的画面效果却显得平。倘若能再适当地配上一些用笔切杀、力透指背的笔法,那无疑将会使整幅画精神顿起,吊出其中的"鲜"味来。当然这需要培养功力,否则纵然用中锋笔尖去画,画出的线条也只能是"烂面条",而不可能是"金刚杵"。

提揿二者穿插互用,抑扬收放,产生节奏感,画面就不平,有韵味。

在局部、细部,用笔也要动静参用,几笔凝重沉着之间,参以几笔飞动之势,求其不平,而得节奏之美。

如果只有沉着,而没有痛快,笔墨就要"呆"、要"木"。如果只有痛快而没有沉着,那么所谓痛快,每每要滑到"轻"和"薄"上去。所以有了沉着,再加痛快,才能做到笔墨运用的极致。

下笔之际,气沉丹田(利用腹部呼吸),同时很灵活地运用指和腕。心有定力,下笔直书,做到既扎实,又飞动。

心有定力,笔有定法,以我为主,不为外物犹豫彷徨,如是则粗细、工写、大小,皆能心手相应惟命所之。自古以来,凡是大家,往往能在粗中带细、细中带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 按:要求下笔有定力,清代沈骞在《芥舟学画编》中即已提出,他要学画的人"先鼓定力,从此着脚"。这"定力"即笔力,亦即笔气,它来自于不断修炼的心性修养,因而也是心力。因此陆俨少指出必须"心有定力,笔有定法,以我为主,不为外物犹豫彷徨"。倘若心的定力不足,则如孟子所云:"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心的定力不足则笔力馁弱,因此学书画用笔必须"先鼓定力"。

用笔要多用虚笔,少用实笔。······虽然笔毫在纸上轻拂而过,或则细如发丝,势若飘扬,但这仅仅是虚而不是轻。用笔要有内劲,则虽轻实重。 作画用笔要毛,忌光。笔松乃见毛,然后有苍茫的感觉。但不是笔头干了才是毛,湿笔也可见毛。要做到笔松而不散,笔与笔之间顾盼生姿,错错落落,时起时倒,似断非断,虽湿也毛。

按:"多用虚笔"、"用笔要毛",和"用笔要如刀切",看似矛盾,其实是用笔效果的两个方面。以用笔本身效果而言,应该是有紧有松、有光有毛,因而有实有虚。这是毛笔在一定作用力之下持续运动,因笔中含墨水多少的变化自然会产生的现象。而对画家本人来说,运笔则应举重若轻,在精神上不拘泥,似随意涂抹而灵趣毕现,这种精神状态反映在笔墨感觉上应是松灵的。 笔头大的人,即使画了一根线条细如发丝,它还是大的。

写意用工笔打底。看似粗头乱服,其势似急风骤雨,而在关键之处交代清楚,一丝不苟。工笔间写意,看似精工细琢,而下笔挥洒自如,毫不经意,方见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