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 > 正文

轻松学《易经》第五十二卦:艮——艮为山 艮下艮上

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终则止,艮为终始静动,定于动静之机曰“艮卦是无欲之卦,故圣人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因国土众生有别而随缘应化耳“彖曰”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其身,止诸躬也。象曰:皆音义相近而假借”故卦辞起首即卦名也“背非见也,○程颐曰。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欲牵于前而求其止,故艮之道当,则无欲以乱其心,不见可欲,不见其身也,谓忘我也。无我则止矣。

《易经》第五十二卦

艮——艮为山 艮下艮上

小编导读

《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又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艮为终始,终则止,静也;始则行,动也。故艮为止为定,艮为终始静动,定于动静之机曰“动静不失其时”也。艮卦是无欲之卦,《老子》引古圣人遗言:“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言圣人内证圆满境界本无差别,因国土众生有别而随缘应化耳。《金刚经》又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艮卦“艮其背,不获其身”,君子静则于其身无分别,是无我相;“行其庭,不见其人”,动则于众人无分别,是无人相、无众生相。程颐言“不见其人”为“外物”,亦世界众生“一合相”也。寿,久也,言时间。《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动静不失其时,是不被时数所拘,“无寿者相”也。

周易古经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上九:敦艮,吉。

象曰:敦艮之吉,以厚终也。

李守力微学通解

【52.1】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白话】

(艮卦:)止于后背,后背与自己的身体不相得;走进庭堂,后背不朝向自己也不接触外人,后背常保持静止而没有咎害。

【解读】

○艮卦,下艮上艮,艮为山为止。《序卦传》:“震者,动也。物不可以终动,止之,故受之以艮。”《杂卦传》:“震,起也。艮,止也。”

艮卦,楚简《周易》同,传本《归藏》作“狠”,帛书《易》、帛书《二三子》作“根”,帛书《衷》作“谨”,狠(很),文部匣纽,根、谨,文部见纽,皆音义相近而假借。

○“艮”字与卦辞连读,卦名同属于卦辞。古人行文以开头为题,故卦辞起首即卦名也。高亨以为“卦名误脱”,非也。

○周敦颐《通书·蒙艮第四十》:

童蒙求我,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也。我正果行,如筮焉。筮,叩神也,再三则渎矣,渎则不告也。山下出泉,静而清也。汨则乱,乱不决也,慎哉,其惟时中乎!艮其背,背非见也;静则止,止非为也,为不止矣。其道也深乎!

○程颐曰:

人之所以不能安其止者,动于欲也。欲牵于前而求其止,不可得也。故艮之道当“艮其背”。所见者在前,而背乃背之,是所不见也。止于所不见,则无欲以乱其心,而止乃安(李守力按:《老子》云“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获其身”,不见其身也,谓忘我也,无我则止矣。不能无我,无可止之道。“行其庭不见其人”,庭除之间,至近也;在背,则虽至近不见。谓不交于物也。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乃得止之道,于止为“无咎”也。

○《朱子语类》云:

“艮其背”,只是言止也。人之四体皆能动,唯背不动,取止之义,止其所,则廓然而大公。

“艮其背,不获其身”,为静之止,“行其庭,不见其人”,为动之止。

“艮其背,不获其身”,曰:不见有身也。“行其庭,不见其人”,曰:不见有人也。

○愚按:

全身皆能自动而背不能,艮为止,故曰“艮其背”。艮为手,人的手可以摸到身体四肢任何部位,唯独背部很难摸到,故后背与其身不相得,此谓之“艮其背,不获其身”。一个人走进庭堂,四肢五官均可与他人接触应酬,只有后背不朝向自己也不接触外人,此谓之“行其庭,不见其人”。背部常保持静止,故“无咎”。

《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言圣人内证圆满境界本无差别,因国土众生有别而随缘应化耳。《金刚经》又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艮其背,不获其身”,君子静则于其身无分别,是无我相;“行其庭,不见其人”,动则于众人无分别,是无人相、无众生相。程颐言“不见其人”为“外物”,亦世界众生“一合相”也。此3000年前文王已悟之,唯不见“无寿者相”,实已蕴藏于“艮其背”与“行其庭”静动之间,见孔子《彖传》便知。寿,久也,言时间。《彖》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动静不失其时,是不被时数所拘,“无寿者相”也。

明代黄绾《明道编》说:“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濂溪、明道、横渠、象山由于上乘;伊川、晦庵皆由于下乘。”宋代理学的开山之祖周敦颐深受佛法滋润,他以释艮卦作为《通书》的终结,二程将“艮卦”之义看成终始万物的妙理。周敦颐《通书》以蒙艮二卦结束,可能是因李通玄以艮卦解《华严经》而受到启发,李通玄说:“文殊居东北清凉山者,像艮卦。艮为小男,主东北方故。艮为小男,为童蒙,为文殊常化凡夫,启蒙见性及本智之初首故。”周子、二程都主张“看一部华严经,不如看一艮卦”(《二程遗书》、《朱文公易说》),这句话虽带有尊儒抑佛、恭高我慢、自赞毁他的特色,且带有以止静法(《大学》之道)囊括华严圆教的偏见,这句话正显示出儒学家底气的不足,从侧面反映了佛法的营养注入儒学产生宋代新儒学(道学)的事实。周敦颐的“太极图”是佛法华严宗教理整合道教丹道程式的产物,周子采用拿来主义以之诠释儒学义理。后来宋明儒学家们明明知道拿了人家佛家的东西,到头来却又排斥佛道,最终还是砸了自己的脚,这是后来儒学衰落的法理因果。

明代黄绾本是王阳明的“铁杆粉丝”,两人甚至结为亲家。但是黄绾到了晚年,开始对以前尊崇的程朱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展开了批判,建立了“艮止”学说新道统论。这是那个时代实用主义思潮的结果。回归《周易》的艮卦,也显示了儒家为了自尊急于挣脱佛法禅学束缚的心情,但是黄绾为了挣脱佛法,不得已又暗用佛家天台宗来说理,可谓“原始反终”啊。

从宋明学者重视艮卦可以看出,艮卦是儒与佛的桥梁,儒家以艮卦抑制佛法,但佛法却以艮卦阐述佛法,佛家的这种胸襟是我们最应该效法的。

○【释“艮”字】: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艮者顾也,从反见。顾为还视之义,引申为注视之义。艮亦为还视之义,引申为注视之义。”高亨训读有误。甲骨文左右反书无别,如“司母戊”即“后母戊”,“司”与“后”反书为一字。“见”字亦然,甲骨文“见”字下人形左右侧立皆有:

艮 山_牛为坤 为什么丑为艮_艮为山

“见”字甲骨文

艮,《说文》“很也。从匕目。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

段玉裁注:“很者,不听从也。一曰行难也,一曰止也,可兼三义。”

《释名》曰:“艮,限也。”艮、限古通用。

限字金文

艮字古文,上部是一只夸张的大眼睛“目”,下部为侧立人身,眼睛注视着后背。《说文》艮“从匕目”之“匕”是侧立背向人形之讹。

“限”字会意:人遇阜(高大土丘)难行而止。

从“限”字古文看“艮”字本义:艮为背,艮为无见,艮为止,反观其身。

从艮卦看“艮”字古文:艮卦三至上互大离为大目,下艮为背,大眼睛加后背,与艮字古文象形完全吻合。

王弼深得艮字本义,注艮卦卦辞曰:

艮其背,目无患也。……背者,无见之物也。无见则自然静止,静止而无见,则“不获其身”矣。“相背”者,虽近而不相见,故“行其庭,不见其人”也。

【52.2】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

【白话】

彖传说:艮是止的意思。该停止时就停止,该行动时就行动,动静都不会失去时机,其道因而广大明朗。“止于后背”,是停止于适宜之所。卦中六爻上下敌应,即不相应,所以说“后背与自己的身体不相得;走进庭堂,后背也看不见外人,没有咎害。”

【解读】

○彖传从三个方面阐述艮卦:

(一)释卦名:艮,止也。

李光地《周易折中·附论》:“山即地形之隆起,而上交于天者也”。艮二阴在下为地,上升隆起交接于天,顶上一阳为天,故艮为山。

八经卦(小成卦)、六十四卦(六爻卦)爻位皆是自下向上,艮为阳爻升至最上,已无所去处,故艮之卦德为止,犹如人遇山而止也。

(二)释卦德: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为止,止于一为正(一、止互体为“正”),守正为定(守、正互体为“定”),故《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

《说卦传》曰:“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又说“终万物始万物者莫盛乎艮”。艮为终始,终则止,静也;始则行,动也。

故艮为止为定,艮为终始静动,定于动静之机曰“动静不失其时”也。

《朱子语类》:“问:艮之象,何以为光明?曰:定则明。凡人胸次烦扰,则愈见昏昧;中有定止,则自然光明。庄子所谓‘泰宇定而天光发’是也。(学履)”

按《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 宇则心也,天光则发慧也。

释卦象、爻象:

小成卦艮在先天八卦图位于西北,在后天八卦图位于东北,西北、东北皆是背部之位。艮卦重艮,艮为止,艮为背,故卦辞曰“艮其背”。《彖传》“艮其止”即“艮其背”。“止其所也”,所,背也。此释卦象。

艮为背,后背与自己的身体不相得;走进庭堂,后背也看不见外人,故曰“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而艮卦六爻上下敌应的爻象也与卦辞之义相符。

艮卦是无欲之卦,《老子》引古圣人遗言:“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咎。

【52.3】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白话】

象传说:两山重叠,是艮卦的象;君子由此领悟考虑问题不应超出当时的位阶。

【解读】

○《论语·宪问》篇:“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孔子弟子曾子(前505~前432)引用《艮·大象传》之辞解释孔子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位”的狭义为职位,孔子教人,不在其位,就不要筹谋其事,免得干涉他人的职责。“位”的广义为位阶,孔子教人,不处于那个发展阶段和区域,就不要筹谋那个阶段和区域的事。也就是说施政要从民众的现实、现地的利益出发。这就像1958年搞的大跃进,超过了当时的发展阶段,由此带来了灾害。故“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君子考虑问题必须因人、因时、因地,安守本分,不可越级、越时、越位做事,以造成不良后果。《彖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就是这个意思。

子思《礼记·中庸》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朱熹注:“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当为,无慕乎其外之心也。”此与“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义近。

《论语·宪问》曾子引用《大象传》,子思(前483年~前402年)所作《礼记·深衣》引“《易》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出自《小象传》,公孙尼子所作《乐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以下二十二句,确系袭用《系辞》而略加改动。

金德建在《先秦诸子杂考》一书中,通过把《系辞传》、《文言传》和《中庸》比较研究,得出一个论断:就是《系辞传》和《文言传》的产生,最迟不能再过于子思的时代。必定是子思的时候已经有《系辞传》和《文言传》的存在,于是子思在写作《中庸》这篇书的时候能够吸收它们的辞语,融贯在文章里。

曾子、公孙尼子为孔子弟子,子思名孔伋,为孔子嫡孙(孔子去世时子思5岁),《十翼》流传于孔子一传、再传弟子中,说明《十翼》为孔子所作。

【52.4】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象曰:艮其趾,未失正也。

【白话】

初六:止住脚趾,没有咎害。适宜永守正固。

象传说:止住脚趾,没有失去正道。

【解读】

○《易》以初爻为趾,故曰“艮其趾”。初六阴柔,意志不坚,患其不能常、不能固,故诫以“利永贞”。

初为阳位,柔爻居之,原本不正,然艮止尚静,《大象传》所谓“君子以思不出其位”也,初六柔爻合乎艮卦之时义,故曰“艮其趾,未失正也。”此初六无比无应而合卦德、卦时之止,是原本失正而“未失正”者。

○艮卦与咸卦两者取象相似,都是按人体部位自下及上对应爻位:

咸(下艮上兑)

艮(下艮上艮)

上六:咸其辅颊舌(头)

上九:敦艮(身外)

九五:咸其脢(背肉)

六五:艮其辅(头)

九四:朋从尔思(心)

六四:艮其身(身心)

九三:咸其股(大腿)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腰、脊)

六二:咸其腓(腿肚子)

六二:艮其腓(腿肚子)

初六:咸其拇(脚拇指)

初六:艮其趾(脚趾)

【52.5】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象曰:不拯其随,未退听也。

【白话】

六二:止住小腿肚子,不能拯救我跟随的九三,所以心里不痛快。

象传说:不能拯救我跟随的九三,因为九三不肯退步听从九二。

【解读】

○其他版本对照:

《释文》 六二:艮其腓,不承其随,其心不快。

帛书《易》 六二:根亓肥,不登亓隋,亓心不快。

楚简《易》 六二:艮丌足,不陞亓隓,丌心不悸。

熹平石经 六二:艮其腓,不抍其□,□□□□。

愚按:

帛书“肥”是腓的假借。足,《说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按:古文足,上“口”象膝形,下“止”为足之象形,从脚至膝为小腿,故楚简乃是取“足”字原义小腿。

承、登、陞、抍音义相通而互借,拯为本字。《音义》(《释文》)本“不拯”作“不承”,“音拯救之拯,马云:举也。”清·宋翔鳳《周易考異》引《列子·黄帝篇》:“使弟子并流而承之。”殷敬顺《释文》云:“承,音拯。”《方言》:“出溺为承。”故拯就是拯救之义。

隋、隓,均读作“随”,“随”为本字。《周易》有随卦,帛书《易》作“隋”卦,楚简《周易》作“隓”卦,此与咸卦、艮卦用字完全相同。俞樾《群经评议·经一》:“窃疑随乃骽之假字”,其前其后,从未有如此破字训诂者。丁四新教授以为“俞说不成义。”(《楚竹书与汉帛书〈周易〉校注》)。

○艮卦与咸卦爻位取象类似,下卦皆为艮,爻辞亦似:

咸卦九三、艮卦六二,皆以六二顺承九三为随,故咸六二《象》言“顺”,九三刚爻能带动下边的柔爻一起前行,故咸九三言“执其随”。艮卦六二“不拯其随,其心不快”,是因六二不能拯救九三的震动不宁而心情不快。

○《御纂周易述义》曰:“六二中正能‘艮其腓’者,三有列夤薰心之忧,二质柔位,阴不能拯之,是以‘其心不快’也。此正己而不能正人者也。”

【52.6】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

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

【白话】

九三:止住 腰部,脊背撕裂,危险,心疼如焚。

象传说:止住腰部,危险,心疼如焚。

【解读】

○限:界也,指人上下体交界之腰部。马融:“限,要也。”要即腰。郑玄、荀爽、虞翻同。列,通“裂”。夤:读[yín] ,马融:“夹脊肉也。”郑玄作[月寅],这是将“夤”上肉下寅结构写作左肉右寅结构。

○九三处上下卦之中,恰在人体之中腰,处下体艮卦主爻,故曰“艮其限”。

艮卦上互震,下互坎,九三为震、坎主爻,故取象之。《说文》“震,劈歷振物者”,震为决躁,坎为脊,故为夤,九三过刚不中,处震决躁、劈歷振物又陷于坎险,坎为心疾,故曰“列其夤,厉薰心”。

九三爻言固守止于腰部之时,背部撕裂,于是“艮其背”的局面被打破,“艮其背”象征止于无欲,“列其夤”则象征欲河决口,欲壑难填,这是象征人的心志被欲望吞没,于是陷于烦恼之中。“厉薰心”即因“利欲熏心”而陷于危险困苦之中。

○《韩诗外传·卷二第七章》:

孔子曰:“口欲味,心欲佚,教之以仁。心欲安,身欲劳,教之以恭。好辩论而畏惧,教之以勇。目好色,耳好声,教之以义。”《易》曰:“艮其限,列其[月寅],厉薰心。”《诗》曰:“吁嗟女兮,无与士耽。”皆防邪禁佚,调和心志。

大意为:

孔子说:“对嘴里垂涎美味,心里想着逸乐的人要用仁德进行教育;对心里想着安闲,身体却忙碌不止的人,要用恭敬进行教育;对喜欢与人辩论,但遇事畏缩的人,要用勇敢进行教育;对眼睛看女色,耳朵好听音乐的人,要用正义进行教育。”《周易》说:“止住腰部,撕裂脊背,危险,心疼如焚。”《诗经》说:“哎呀那些女子呀,不要与男子过分沉迷于爱情呀。”这都是防止淫邪、禁止放逸,使人的心志调和的忠告。

“艮其限”、孔子之言与《诗经》三者之间互训,更加明确了“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的含义。黄庭坚《赠别李次翁》诗:“利欲熏心,随人翕张。”“利欲熏心”一词当源自艮卦九三爻辞。

小乘佛法之四圣谛苦集灭道,言人生由于贪嗔痴欲望的集结导致困苦之果,圣人以熄灭贪嗔痴之道而得清净涅槃之果。

○李光地认为:“咸、艮皆以人身取象,凡人心属阳,体属阴,咸卦三阳居中。而九四尤中之中,故以四为心也。此卦唯九三一阳居中,故以三为心也。人心之动,则体随之”。李光地所言不确。九三爻辞本义是因撕裂脊背而心疼如焚,并非是因心动而止住腰部、撕裂脊背的“体随之”。故艮三并不对应心,实则六四为心也,详于下。

【52.7】

六四:艮其身,无咎。

象曰:艮其身,止诸躬也。

【白话】

六四:止住身子,没有咎害。

象传说:艮其身,就是止住全身。

【解读】

○陈梦雷《周易浅述》曰:

以阴居阴,时止而止,有艮其身之象。可以无咎矣。咸与艮皆以人身取象。艮四正当心位,不言心而言身,兼动静而言也。心不可见,身止则心之得所止可知矣。

○《御纂周易述义》曰:

咸四心位,艮四亦然,不曰“艮其心”而曰“艮其身”者,心不可见,而身者心之区宇也。观其身之止,则知其心之止矣,盖止不囿于身而亦不离于身故。不获身者,所以广心之量,艮其身者,所以凝心之体也。

○愚按:

《述义》或取陈梦雷之意,与李光地《折中》不同。是咸、艮二卦,同以四爻为心位,盖咸卦六四变卦为离,艮卦六四互大离,变卦亦离,离为火,心属火,故离为心(离反坎,故坎为心 疾,此亦证离为心)。《象》曰“止诸躬”明言全身,全身即一心也。

文王作卦辞“艮其背”本是比喻,以背喻寡欲耳,周公、孔子恐后人著相,以为只是止于背即可闻道,故孔子于《彖传》又说“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要定于动静之机,才可“发乎天光”,睹见“性与天道”。周公作爻辞,又在此说“艮其身”,孔子补释“止诸躬”,都是为了破后人之执著。故“艮其背”、“艮其身”、“艮其心”三位一体,物我两忘,身心两忘,而始终不离于当下(身心)。故与卦辞同言“无咎”。

艮卦下卦主要阐述修身初始遭遇的困难,上卦主要阐述修身成功之道。经过九三利欲熏心的考验,身心得以历练而趋于成熟,六四得正“艮其身”,六五守中“言有序”,上九“敦艮”“以厚终也”。

○“艮其身”,帛书《易》作“根亓

”,

,即[身宫],楚简《周易》作“艮丌躳”,《说文·吕部》:“躳,身也,从身、从吕,居戎切,躳或从弓。”可见帛书、楚简均作“艮其躬”,《小象传》“艮其身,止诸躬也。”是“身”与“躬”互训。廖名春以为“‘躬’通‘肱’,即手臂。”恐不确。

【52.8】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

象曰:艮其辅,以中正也。

【白话】

六五:止管住面颊(嘴巴),做到言而有序,悔恨消失。

象传说:管住面颊(嘴巴),因为得乎中正。

【解读】

○咸上六“咸其辅颊舌”,艮六五“艮其辅”,取象类似。说话时上牙床保持静止,唯有下牙床在有序运动,故不言艮其颊舌(颊为下牙床,若艮其颊,则不能言)而言“艮其辅”。六五得中,处互体震为善鸣,又三至上连互颐卦,《大象传》“君子以慎言语”,故曰“言有序”。

所以言“悔亡”者,六五顺承上九,动则不能守其止,然守中之德,体艮为止,故曰“悔亡”。

帛书《二三子》曰:

卦曰:艮其辅,言有序。孔子曰:慎言也。吉凶之至也,必皆于言语。择善而言恶,择利而言害,塞人之美,扬人之恶,可谓无德,其凶亦宜矣。君子虑之内,发之口,□□不言,不言利,不言害,塞人之恶,扬人之美,可谓有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