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本质就是时间,时间也是所有玄学术数的本质。全文6000余字,将从古书记载、天文考古等方面完整的论述五行起源及其本质。目录
引言
一、释五行之名
二、论四象与五行
三、论五行生克
引言:
若论五行必要谈及《五行大义》一书。
《五行大义》,隋 萧吉所撰,共五卷。中科院外籍院士李约瑟( )指出:该书是关于五行理论的最重要的中古时代书籍,于公元594年,由萧吉所著,后献给隋朝皇帝,名曰《五行大义》。该书不仅是隋以前传统五行理论的集大成者,也是研究中国整部五行思想发展历程的必读之书。现寥借此文,带诸君一探五行究竟。
一、释五行之名
原文出处《五行大义》隋 萧吉
夫万物自有体质。圣人象类而制其名。故曰:名以定体。无名乃天地之始,有名则万物之母。以其因功涉用,故立称谓。礼云:子生三月,咳而名之。及其未生,本无名字。五行为万物之先。形用资于造化,岂不先立其名。然后明其体用。
《春秋元命苞》曰:木者,触也,触地而生。许愼云:木者,冒也,言冒地而出。字从于中下,象其根也,其时春。礼记曰:春之为言,蠢也,产万物者也。其位在东方。尸子云:东者,动也,震气故动。
拓注:春天气候适宜万物生长,万物皆蠢蠢欲动破土而出,开始享受阳光,古人取春之旺气“木”来指代春季。木的五行在春季最强,春季木王、火相、水休、金囚、土死。
《白虎通》云:火之为言化也,阳气用事,万物变化也。许愼曰:火者,炎上也。其字炎而上,象形者也,其时夏。尚书大传云:何以谓之夏,夏,假也,假者方呼万物而养之。释名曰:夏假者,宽假万物,使生长也,其位南方。尙书大传云:南,任也。物之方任也。
拓注:夏天太阳走向北回归线,气候炎热,古人取夏之旺气“火”来指代夏季。夏季火王、土相、木休、水囚、金死。
《元命苞》云:土之为言吐也,含吐气精,以生于物。许愼云:土者,吐生者也。王肃云:土者,地之别号,以为五行也。许愼云:其字,二以象地之下,与地之中,以一直画,象物初出地也,其时季夏。季。老也,万物于此成就,方老。王于四时之季。故曰老也。其位处内,内,通也。《礼斗威仪》云:得皇极之正气,含黄中之德,能苞万物。
拓注:古人将一个季节分为孟、仲、季,以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季月,其征象如万物之老年,取“土”来指代四季的最后一个月。四时之季月,土王、金相、火休、木囚、水死。
许慎云:金者,禁也。阴气始起,万物禁止也。土生于金,字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之形也。其时秋也。《礼记》云:秋之为言愁也愁之以时察守义者也。尸子云:秋,肃也。万物莫不肃敬恭庄,礼之主也。说文曰:天地反物为秋。其位西方。《尚书大传》云:西,鲜也,鲜,讯也,讯者,始入之貌也。
拓注:秋季万物逐渐凋零,如剪刀一点一点的剪断树木枝叶,肃杀之气旺盛(秋后问斩之缘由),古人取秋之旺气“金”来指代秋季。秋季金王,水相,土休,火囚,木死。
《释名》、《广雅》、《白虎通》皆曰:水。准也。平准万物。《元命苞》曰:水之为言演也,阴化淖濡,流施潜行也。故立字,两人交,一以中出者为水,一者,数之始。两人,譬男女,阴阳交以起一也。水者,五行始焉,元气之凑液也。管子云:水者,地之血气筋脉之通流者,故曰水。许慎云:其字象泉并流,中有微阳之气。其时冬。尸子云:冬,终也。万物至此终藏也。《礼记》云:冬之为言中也,中者,藏也。其位北方。尸子云:北,伏也,万物至冬皆伏,贵贱若一也。五行之时及方位。故分而释之。
拓注:冬季万物归藏,水在冬季由液体变为固体,覆盖大地,古人取冬之旺气“水”来指代冬季。冬季水王、木相、金休、土囚、火死。
总结:古人取四季中最强的征象物来定义季节,分别为春取木、夏取火、秋取金、冬取水,后每个季节的最后一个月,即4个季月取土,至此五行与四季便有了关联,可以说五行之说最早就是古人通过对四季变化的长期观察之后的高度总结。后古人逐渐将五行引用到方位,与天象之中。
二、论四象与五行
上节提到五行在定名之后,便逐渐被古人引用到方位与天象之中。即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土居中央,承接四季变换。
在五行与方位产生关联中,四象概念的产生同样至关重要,了解《易经》的朋友应该熟悉,易经中有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说。其中两仪就是阴阳,而两仪所生的这个四象是什么呢?在《易经》之中,这个四象事实上就是6、7、8、9,这4个成数,也就是可以代表阴爻与阳爻的成数。
2.1、《易经》中四象的推算原理——蓍草起卦
《易经》中四象的运算原理与蓍草起卦有关,也就是大衍筮法。推演过程如下:
取五十根蓍草(因大衍数为50),然后抽出一根不用,(1为太极数,虚设而不用,只用到大衍50数中的49就可推算世间规律)。接着把四十九根蓍草在手中任意分为两部分,这叫“分二以象两”(两仪)。左手的一份代表天,右手的一份代表地。然后从右手的一份蓍草中任意取出一根,放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中间,以象征人,这叫“挂一”,这时就有了天、地、人三才。接着,以四根蓍草为一组,先用右手数左手的蓍草,再用左手数右手的蓍草,这叫“揲四”。“揲四”是象征四时的意思。(四象)
四根为一组分数左右手的蓍草,必有余数,或一,或二,或三,或四(余数最多为四),这时把左手蓍草的余数放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把右手蓍草的余数放在左手中指与食指之间,这叫“归奇”。这些余数象征积余日以成闰月。
“挂一”的一根蓍草,再加上左右两边“归奇”到左手上的蓍草,不是五根,就是九根,放在一边。这算完成了演算的第一道程序,称为“一变”。
第一变之后,蓍草的总数不是四十根,就是四十四根。再把这些蓍草合在一起,同前边一样程序,做出“分二”、“挂一”、“归奇”,这是第二变。
第二变之后,按照同样的方法,再进行第三变。
三变之后,余下蓍草的总数可能是36、32、28或24,最后再用4去除这个数,如果商数是“9”则是老阳,如果商数是“8”则是少阴,如果商数是“7”则是少阳,如果商数是“6”则是老阴。这样,经过三次演变,最终才得到一个卦爻。
我们知道,一个卦共有六个爻,所以得到初爻后,还要重复上述的运算,总共需要经过十八次的演算,将每爻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排列,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卦。
以上大家只需记住六为老阴,七为少阳,八为少阴,九为老阳即可。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2.2、龙马河图
《河图》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国人印象中非常神秘的古代传说,其实河图由10个数字组成的,在北方有1和6,在南方有2和7,在东方有3和8,在西方有4和9,在中央有5和10。
河图
河图中北方的1和6代表水,因为水的生数是1,水的成数是6,南方的2和7代表火,生数是2,成数是7,东方的3和8代表木,生数是3,成数是8,西方的4和9代表金,生数是4,成数是9。中央的5和10代表的就是土,生数是5,成数是10。
2.3、在天成象——四季与河图的关联原理
在古人观星的漫长岁月中发现如果只观察太阳,那么只能得到一天之中的时间变化。如果只观察星空,那么只能得到一年之中的比较模糊的季节变化。只有把太阳的轨迹和整个星空联系起来,才能够非常精准的确定季节和一天之中的时间变化。
为了同时观察两者,古人就想出来一种方法,就是在黎明和黄昏的时候去观察太阳。因为在黎明和黄昏的时候,太阳光很弱,那么整个天空中的星星,就可以浅浅的出现在天空之中,这时古人的眼中就可以同时观测到太阳与星空。
偕日升、昏中星观测
这种观测方法在西方叫做偕日升和偕日末,那在我们中国尤其重视黄昏,我们古人把黄昏时刻的这种观测方法叫做昏中星,也就是也就是在黄昏的时候,观察天空中的正南方挂着哪颗星。
2.3.1、观测春分《尚书尧典》云: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
寅宾出日,平秩东作:寅时,太阳开始由东北(寅方)向东慢慢升起,若大家了解古代历法还会知道寅月也代表一月。
大家仔细想这三者有没有共同点,一天之中5点(寅时)是太阳将出的时刻,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是春天的开始,也是万物将要开始出现勃勃生机的时刻。方位上的东,也恰好是每一天太阳升出地平线前的那个方向。至此我国古人是将时与空融为一体去观察的。
日中:首先日中指的是从一年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太阳处于中等的高度。我们在北半球每年的夏天正午12点,尤其是夏至的时候,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非常高,达到一年之中的最高点。每年的冬天冬至的时候呢,正午12点,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非常的低,达到最低点。而在春分和秋分的时候,太阳刚好处在天空当中中等的这样一个位置。
星鸟:古人将28宿中的南方7宿定义为鹑鸟,而星宿则是其中正中间的星宿的名称,也称星日宿。每一年的春分的黄昏时我们去观察天空,星宿会出现在整个天空的正南方,古人称其为日中星鸟
以殷仲春:仲春就是春分。
公元前1900年春分图,黄昏时天顶与星宿的位置一致,即日中星鸟2.3.2、观测夏至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
日永:在这一天的正午12点,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达到一年当中的最高点,这叫做日永。
星火:指的是在这一天的黄昏,天空的正南方为大火星,
以正仲夏:现在就是夏至了。
公元前1900年夏至图2.3.3、观测秋分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
寅饯:饯行,寅宫对位的意思,即申宫,申时,太阳就要西落了。
宵中:同日中,太阳处于中等的高度。
星虚:指的是在这一天的黄昏,天空的正南方为虚日宿,
以殷仲秋:现在就是秋分了。
公元前1900年秋分图2.3.4、观测冬至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
日短:在这一天的正午12点,太阳在天空中的高度达到一年当中的最低点,这叫做日短。
星昂:黄昏时挂在正南方天空的是昴宿
以正仲冬:现在就是冬至了。
公元前1900年冬至图
好了说完了春夏秋冬,再解释下《尚书尧典》中与之对应的东南西北四句:
平秩东作、平秩南为、平秩西成、平在朔易(北)
先说南、北两句,以我国所处的北半球为例,夏至太阳在北回归线,冬至太阳在南回归线,那么这是以地球为基点去观测太阳(地球不动、太阳动),那如果反过来以太阳为基点,假设太阳不动,那么地球则会在夏至时南移(让太阳照在北回归线),在冬至时北移(让太阳照在南回归线),这就是夏至对应的是平秩南为,冬至对应的是平在朔易。
理解了南、北,同理从冬至到春分,相当于地球往东南移动,从夏至到秋分相当于地球往西北移动。所以春分对应东作,秋分对应西成。至此方位与四季建立了联系。
2.4、在地成形——四象与五行的融合
好我们再回顾下:
1、河图将四象(少阴6、少阳7、老阴8、老阳9)与生数(1、2、3、4、5)和成数(6、7、8、9、10)代表的方位联系了起来;
2、古人通过天文观测将方位又与四季联系了起来。
3、古人又通过观察四季中最显著的自然事物(五行),春天木茂,夏天火热,秋天金显,冬天水寒,将四季与五行联系了起来。
4、古人又通过四季每季等分三份,划分了12月将(星座)及与之对应的28宿,
5、再将28宿与12月将相互对应后,东宫青龙、南宫朱雀、西宫白虎、北宫玄武也就自然一一对应了。
总结:通过已知的人类文明进化形式做出合理的假设,古人最早获取食物的方式多为狩猎、采摘,所以分辨昼夜阴阳、以及移动方位可能是最早掌握的生存知识,后古人发现了一些农作物,开始尝试耕作它们,那么掌握一年四季的季节变化规律就成了必须研究的事情,通过几代、几十代古代贤者的不懈观测,终于从天文观测中掌握了相关规律并与方位进行了统一,后结合对上述发现的自然规律不断总结归纳,进而创造了易经这种占卜形式,至此天象、四象、河图就有了如下关系原理:
东方=少阴=成数8=五行木=青龙
夏至=少阳=成数7=五行火=朱雀
秋分=老阳=成数9=五行金=白虎
冬至=老阴=成数6=五行水=玄武
三、论五行生克
上节介绍了四象与五行的对应关系,即东宫苍龙五行是木,南宫朱雀五行是火,西宫白虎五行是金,北宫玄武五行是水。同时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我们每晚所观察到的星空其实都是一直在运转的,而且是非常有规律的运转。整个天空会一直围绕着北极点做圆周运动,就像一个陀螺一样,陀螺的中心就是北极点。
苍龙、朱雀、白虎、玄武,他们实际上也都是一系列星星的组合。星星集结在一起出现了龙的形象,雀的形象,虎的形象,龟的形象。四象实际上就是4个范围很大的星座,分别分布在整个天空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
那我们知道整个天空中星星密布,除了太阳系的日、月、金、木、水、火、土七颗星,天上的其他的恒星类星体基本是不会动,几千年、几万年、几十万年,他的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但因为我们地球在自转,整个天空围绕着北极点在转,虽然苍龙、朱雀、白虎、玄武这四个星座,他们本身在天空当中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但是他们在一天之中在一年之中,他们在天空中的位置是不断的变化的。
那古人就根据他们位置的变化来推定木、火、金、水四行他们在一年之中的力量的消长。其中缺少土,因为土在古人眼中就代表我们所站的大地,木火金水是围绕着土在进行旋转,或者我们可以说土实际上就是北极点。如果大家读过《易经》就会知道土,它是一种包容性的、融合性的这样一种气,一种力量。所以说四象之中没有土。
图为二至二分黄昏时南方星空的模拟图,下南、上北、左东、右西,其中内部四象为静盘不动,外为四象的动盘,随四季变化而转动
如上图中对于青龙来说,在春分这一天的黄昏,青龙位于东方天空的正东方;在夏至这一天的黄昏,青龙位于正南方天空中的正南方;在秋分这一天的黄昏,青龙位于天空的正西方;在冬至这一天的黄昏,青龙位于天空的北方。
青龙春在东方,其本身五行是木,那东方又属于木。所以说青龙春天他所在的方位是符合苍龙自己的本性的,称为在东天喜乐。青龙夏天在南方,南天是火,我们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木生火,于是我们说青龙夏在南天助火。青龙秋在西天,入金位,那金来克青龙这个木,所以说青龙秋在西天受制。青龙冬在北天,入水位,水来生青龙这个木,木被水生,这叫做青龙冬在北天得生。
同理得出其他三相在四季中与本位五行的关系,总结如下:
青龙春在东天喜乐,夏在南天助火,秋在西天受制,冬在北天得生,
朱雀春在南天喜乐,夏在西天制金,秋在北天受制,冬在东天得生,
白虎春在西天喜乐,夏在北天助水,秋在东天制木,冬在南天受制,
玄武春在北天喜乐,夏在东天助木,秋在南天制火,冬在西天得生。
综上再总结后有三条比较大的规律。
第一条是在春季的时候,木火金水全部得位,全部喜乐。他们所处的方位全部和自己的五行性质相契合。所以说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春天是最美好的季节,是万物开始展现生机,然后百花齐放的气息。
第二条规律,就是火木一党,金水一党。这个在后代的术数当中也有非常多的例子。比如八字当中有木火通明,在占星术中对水星木星的链接,或者金星水星的链接评价很高。而对于这四颗星的其他组合评价都一般甚至是差评。
第三条规律是只有金在四季都没有得生。这一点就是金不同于其他四行的重要原因,也奠定了金的本质。如果一个人的八字当中金太多,那这个人可能会过于锋芒毕露,太过犀利,易伤人,其原因就在于天象中金在四季当中都没有得生。
至此五行的生克关系初步得以显现,古人再通过天象与人事的结合,最终形成了流传至今的五行生克关系。
明朝玄学宗师 万民英所著《三命通汇》中论五行生克中写道:
五行相生相克,其理昭然。十干十二支、五运六气、岁月日时皆自此立,更相为用,在天则为气:寒、暑、燥、湿、风;在地则成形:金、木、水、火、土。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此造化生成之大纪也。原其妙用,可谓无穷矣。
木主于东;应春。木之为言触也,阳气触动,冒地而生也。水流趋东以生木也;木上发而覆下,乃自然之质也。
火主于南,应夏。火之为言化也,毁也,阳在上,阴在下;毁然盛而变化万物也。钻木取火,木所生也。然火无正体,体本木焉。出以应物,尽而复入,乃自然之气也。
金主于西,应秋。金之为言禁也,阴气始禁止万物而收敛,披沙拣金,土所生也。生于土而别于土,乃自然之形也。
水主于北,应冬。水之为言润也。阴气濡润,任养万物也。水西而东,金所生也。水流曲折,顺下而达,乃自然之性也。
土主于中央,兼位西南,应于长夏。土之为言吐也,含吐万物,将生者出,将死者归,为万物家。故长于夏末,火所生也。土或胜水,水乃反土,自然之义也。
五行相克,子皆能为母,复雠也。木克土,土之子金反克木;金克木,木之子火反克金;火克金,金之子水反克火;水克火,火之子土反克水;土克水,水之子木反克土。互能相生,乃其始也;互能相克,乃其终也。皆出乎天之性也。《素问》所谓水生木,木复生火,是木受窃气,故水怒而克火。即子逢窃气,母乃力争,与母被鬼伤,子来力救,其义一也。强可攻弱,土得木而达;实可胜虚,水得土而绝;阴可消阳,火得水而灭;烈可敌刚,金得火而缺;坚可制柔,木得金而伐。故五者流行而更转,顺则相生,逆则相克,如是则各各为用,以成其道而已。
至此五行之说从其命名到生克关系的形成演化,已为诸君介绍完毕。欢迎点赞、收藏、关注
@拓然,谢谢。
对玄学感兴趣的朋友,欢迎继续观看以下文章,了解玄学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