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十三势与八卦五行的关系张三丰的《太极拳经》说得很清楚:“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这是说十三势的基本技术内容,与八卦五行方位及其八门五步有相对应的关系:十三势又叫太极拳,名异而义同;太极、八卦、五行的理论内容都源于《易经》。
根据上面的说法,一定会有人问:是不是说太极拳就是按八卦五行编的?十三势的动作方向步法万位等就一定要与八门五步相一致?是不是十三势运用了八卦五行学说而形成具有易理特色的太极拳?练好太极拳是否必须学习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学说?
我们知道,在易文化中,太极、八卦、五行的图、符号、文字,是人类在漫长的岁月中对自然界各类现象认识的总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哲学思想和理论的结晶。太极是以阴阳消长图形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心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八卦是由阴阳生而演化出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这样的符号演绎成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卦圈,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世现象;而五行是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万物的五种基质,并把其相生相克的次序固定下来,形成了事物之间顺逆矛盾和统一的模式,体现了事物内部的结构关系及整体把握的思想。《易经》并非为一个学科而创立而是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思想、医学、天文、音乐等各领域都产生着极其深厚和十分厂泛的影响,因此,人们把《易经》尊为“万经之首”,它是中国文化的“总根源”,它指导人们把具体事物与自然界的一般变化规律联系起来,并把握规律,运用规律,从而促进事物的良好发展。对于中华民族的武术文化当然也毫不例外地受到它的影响,太极拳其意(理论形态)、势(运动形态)、技(技术形态)就是这种太极文化原历史产物。
根据上述认识,我的基本观点是太极文化改造了武术而派生出了太极拳,太极拳在这一理论的支持下,其内涵又不空得到丰富和完善,更充实了对阴阳八卦五行理论的认识提高。
首先,太极拳将武术的根本功能——性命双修,归类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这一哲理,可用无极的概念理解。
其次,太极拳的基本运动原理——如虚实、开合、刚柔快慢等对立统一、消长互寓的运动关系,归类为“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可用“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的概念理解。
第三,太极拳将武术丰富的技击方法,浓缩为八种技法,或称劲法、劲别——拥捋挤按采挒肘靠,其中掤捋挤按的劲法使用多体现前后左右正面的方向,称“四正”,也称“四正手故与卦中表达四个正方的卦位相对应:“采挒肘靠”的劲法使用多体现前后左右斜向的方向,称“四隅”,也称“四隅手”,故与卦中最达四个斜方的卦位相对应。这样合起来就可将太极拳的八法与八卦的概念来理解。无论是先天八卦或后天八卦,这个对应关系主要体现和表达了太极拳对于八种劲法要全面而灵活运用的关系。既要“往复须有折叠”,又要“周而复始,随其所行”。非死板硬套。
第四,太极拳是运动战,其他的运动也一样,无非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但不管是前进后退还是左顾右盼,都要保持自身中定。这就形成了进、退、顾、盼都要有中定的法则。这又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合——进对火、退对水、顾对木、盼对金,而定对中土,中土为枢机之轴。这里是用五行生克的结构关系表达五步运行的关系,一方面表达了步法的多样性,又一方面强调运用步法身法时要遵循“立身中正”、“无过不及”要求。
综上所述.太极十三势与八卦五行的关系主要是从易理上去认识太极拳.通过阴阳、八卦、五行抽象的图、符、字去宏观的看待十三势运用的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而不是刻舟求剑。阴阳八卦五行与太极十三势的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理论对武术的理论支持,它指导和丰富了太极拳的武术内涵故而称为国粹。反过来太极十三势与阴阳八卦五行的关系,又体现了阴阳八卦五行学说的博大精深,两者相映成辉。所以作为太极拳的爱好者,能了解一些易经八卦和阴阳五行学说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但也不能陷入误区,认为一定要学易经八卦五行才能练好太极拳。自古功夫是练出来的,如杨家各代宗师传下来经典拳论很多,杨式太极拳老谱《三十二目》就十分丰富和珍贵,可是他们的文化都比较低,更不是易学家,他们主要靠明师不断指导和自己不断努力学习与实践体悟而有所成就。应当说学拳比学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