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粤东和台湾,有一个独特的复姓——张廖姓. 它源于明洪武年间的诏安县官陂乡.
官陂《张廖姓族谱》记载:明洪武七年(1374年),云霄西林村和尚塘张天正之子张愿仔,到官陂游学,经常住 在当地一个名叫廖化的人家中。廖化又称廖三九郎,膝下只有一女,取名大娘,品貌端庄,秉性贤淑,尚未婚配。廖 化为人和善贤达,观张愿仔善良朴实,忠厚勤勉,是理想 的东床之选,便招赘为嗣,待若亲子,并把全部田园产业 都交由张愿仔掌管。
廖化作古后,官陂廖姓家族中有孬子犯罪,累及族人。 族中无人敢见官,张愿仔挺身而出,以廖族身份到官府申辩。不料官司拖累多年,结案后,张愿仔身染重病,临终 卿咐儿子友来说:“余感廖公之恩,余死后,尔当姓廖,代 父报德;死当姓张,以存祖姓。生死不忘,张廖俱昌!”其子友来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乃书张”。于是张 廖二姓遂成一脉,其子孙后代生时写廖,死后书张,故有“活廖死张”.“人廖神张”、“张骨廖皮”之说。久之,便张廖姓并用。
以张愿仔和廖大娘为开姓始祖的张廖姓,目前已传至二十五世,分布于官陂的17个村落。为使后世子孙共知张 廖姓木本水源,张廖族人取张姓郡望“清河”和廖姓郡望“武威各一字,以“清武堂”为本家族标帜。
张廖姓传到第六世时,有张廖道丈和张廖道行两兄弟, 在官陂溪口村建宗祠曰“上祀堂”。上祀堂分上下厅,兄弟 分家时,兄得上厅,弟得下厅。据风水先生说,得下厅的 要外出,方能兴旺。所以张廖道行派下子孙,每一代除少数留下守祖外,其余大多外迁,一部分移居台湾,又有一 些迁徙日本等地。
在台湾的张廖子孙,主要分布于云林县西螺镇和二仑 乡、台中市西屯区、台中县大雅乡.台北县土城乡、南投 县南投镇等地,人口达十万以上。台湾各地的张廖姓宗祠, 如云林县西螺镇“张廖姓崇远堂大宗祠”、二仑乡“清武家 庙垂裕堂”、台中市西屯区“张廖家庙承祐堂”等,多达30 余座。